【马克思主义学院】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,打造移动的思政“金课”

发布时间:2025-05-16浏览次数:11

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,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,促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与育人实效提升,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教学形式,组织2024级学生走进中国漕运博物馆、大运河板闸遗址公园、淮安市博物馆、周恩来纪念馆、周恩来五德教育馆等场馆,开展“博物馆里的思政课”“场馆里的思政课”“行走的思政课”现场教学活动,打造移动的思政“金课”。

在中国漕运博物馆,在讲解员带领下,同学们通过巨幅投影、沙盘模型及AR技术,直观感受漕运千年历史。清代奏折、运河文献等文物与动态投影的漕船场景,生动展现了古代漕运的智慧与繁荣。分组研讨环节,学生们结合官斛、漕粮凭据等展品,探讨明清漕运制度对经济文化的影响,并分析运河对沿线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。学生代表张梦婷表示:“运河不仅是水利奇迹,更是文明纽带,青年应主动传播其文化价值。”

同学们通过实地参观、分组研讨与互动体验,深入了解漕运历史的兴衰变迁,感受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,领略到漕运在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战略地位,更被先辈们在漕运管理与运营中的创新精神所折服。

走进淮安市博物馆,丰富多样的文物展品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。从古代器具到近现代历史文物,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历史记忆。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,深入了解淮安地区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,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。

通过对珍贵文物的细致观察与学习,同学们对淮安历史脉络有了清晰认知,深刻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,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。

板闸遗址作为大运河重要水利设施的珍贵遗存,生动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在水利工程技术上的非凡智慧。

在板闸文化体验中心,学生们跟随讲解员的步调,聆听讲解员讲述板闸的历史变迁和春秋往事,了解了板闸名从何来,如何建造以及发挥何种作用,了解了一段“因运建闸、因闸设关、因关兴镇”的独特淮安史。在馆外,学生们参观了板闸遗迹。参观完毕后,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围绕自己的兴趣点在馆内就地取材,整理资料,录制讲解视频,深化对板闸的认识和了解。通过这次参观学习,同学们对大运河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,也激发了他们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意识。

在周恩来纪念馆,同学们怀着崇敬之情,跟随专业讲解员的脚步,有序参观各个展厅。在珍贵的历史文物、详实的文献资料、生动的图片影像前,同学们驻足凝视,认真聆听着周恩来总理伟大而光辉的一生。从年少时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壮志豪情,到青年时期投身革命,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;从新中国成立后,日理万机、殚精竭虑地为国家建设和人民幸福奉献心血,到在外交舞台上纵横捭阖,展现大国风范,周总理的每一段经历都深深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位师生。

参观结束后,师生们开展感悟分享活动。同学们纷纷表示,被总理伟大的一生所震撼,并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,要以总理为榜样,将周总理的崇高品质内化于心,外化于行,努力学习、无私奉献,勇担时代赋予的使命。

在周恩来五德教育馆,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,依次参观了各个展厅,深入了解周恩来总理的政治品德、思想道德、为政官德、社会公德、家庭美德。馆内陈列的照片、实物以及生动的文字介绍,生动地再现了周恩来总理为国家、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光辉事迹和崇高道德风范,让同学们深受触动。

此次参观学习,不仅让学生们对周恩来总理的伟大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更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。同学们纷纷表示,要以周总理为楷模,努力学习,提高自身品德修养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此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,巧妙地将理论课堂与实践场景无缝对接,充分激活了思政课的实践育人效能。在独特的教育旅程中,思政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,而是化作一场场触动灵魂的深度对话,于潜移默化间滋养学生心田,为学生的心灵成长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养分。这不仅让移动的思政“金课”更加生动,也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有益范例。